《月光》是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作品《贝加莫组曲》中的第三首,作于1890年,灵感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篇,原诗描绘了几个已故舞人在月光下跳着魔鬼般的舞蹈。不过,德彪西在《月光》中着重于描绘月光的美丽与神秘,描绘了月夜的幽静,仿佛是一幅精美的印象派绘画,为人们展示着光与色交织而成的听觉盛宴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第三部作品《月光》写于1890年。它的灵感来自象征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。原诗描绘了几个晚期的舞者在月光下像魔鬼一样跳舞。然而,德彪西在《贝加莫组曲》中着重描绘了月光的美丽与神秘,描绘了月夜的宁静,仿佛是一幅精美的印象派绘画,向人们展示了光与色交织的听觉盛宴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德彪西的作品大多是关于自然风景的,其中大部分描绘了大海、云彩、月光和一些奇异的幻想。演奏这首曲子不仅需要娴熟的技巧,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来演奏朦胧、虚幻、优雅的印象派音乐。音乐分为三个部分(A、B、A),第一部分(A)是一个空灵而安静的部分,有一种“沙蒙冷,月亮落时清”的意境。弹奏时,应轻触琴键,不要敲击,手指平放,在琴键根部附近用“触摸”的感觉触摸琴键,并控制好音量,不要太吵。这种清晰的和谐和丰富的肌理展现了银辉在清冷的月光下的意境。文章中有许多由和弦组成的长句,就像月光照射在微微荡漾的水面上。由左手平行八度音阶组成的低音缓慢上升,深沉而平静地演奏,用一种空灵而神秘的声音回应右手的和弦。踏板的使用也很重要。只有根据低音的变化改变踏板,上面流动的和弦才能与低音产生良好的共鸣。第二段(b)是一首抒情的、诗意的、略显生动的作品。上面的旋律抒情地唱着,而下面的声音是由断裂的和弦设定的,就像大海弹奏巨大竖琴的声音。弹奏时,右手的旋律平静、优美、富有歌唱性,伴奏琶音稍弱,弹奏时应连贯、均匀、不缺乏朦胧感。在第三段(a)中,复制段中的第16个音符应尽可能清晰而优美地用手指连接,这样手指也能起到“调板”的作用。在结尾前的七小节中,向上的琶音显示水波的声音在梦幻般的月光下逐渐消失…
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称德彪西为“伟大的梦画家”,他的音乐像梦一样闪耀着光芒和色彩。丰富的和声变化,朦胧飘忽的音乐形象,优美动人的意境,都能轻易地唤起人们的视觉联想,给世界留下一幅美丽的风景画。36300.08884848631
原创文章,作者:钢琴网-钢琴论坛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ianoinfo.cn/1941.html